乌梅丸这首方,一般来说,我在临床上不怎么常用,但是只要辨证得当,疗效却是相当的好。
这是我去年在临床上使用了两次乌梅丸,收效都很迅速,现分享给大家。
案例一:
患者女,63岁,2023年8月1日初诊。自诉右下腹疼痛,医院排除阑尾炎可能。
先后予薏苡附子败酱散、大黄牡丹汤等治疗,腹痛症状稍有缓解,但仍有反复。
2024年1月4日再诊;
刻下:
右下腹压痛(+),无反跳痛,胃纳可,经常觉胃胀,胃痛,胃嘈杂感,放屁多,睡眠可,无恶心,无口干口苦,大便有时有形,有时烂便,每日2次,小便正常。
脉沉,濡,弱。舌质淡红,胖,水滑,中间高突,苔薄。
图片
六经辨证:太阴病
拟方:乌梅丸
图片
2024年1月9日复诊;
诉中药很难喝,但效果很好,现已无疼痛,要求再予3剂巩固。
其后电话回访未见复发。
按语:
初诊时,右下腹疼痛诊断为薏苡附子败酱散腹证,结合舌诊,脾胃区高突,舌水滑等,主要考虑胃肠水湿化热,湿热阻滞肠道。
服药后回访,腹痛症状有所减轻,但未能痊愈,再后更方为大黄牡丹汤,情况依旧:右下腹隔三差五的疼。
再诊时,重新思考:
患者无明显表证,排除太阳病;无明显半证,排除半表半里;
右下腹痛、胃胀,胃痛,胃嘈杂感,放屁多,大便有时成形,有时烂,症状反应都在消化道,病位属里。
脉沉,濡,弱,病性属阴;
舌胖大,水滑,夹饮;
病理为里虚寒。
我选用的方是:乌梅丸。
为什么辨证是太阴,却选择了厥阴的方子呢?
师父说过,厥阴,太阴在病位上是两个不同的病位,但往往在临床上,症状反应很难明确的区分开来,但治疗方向,还是以温为主。
该患者,“右下腹痛、胃胀,胃痛,胃有嘈杂感,放屁多,大便有时成形,有时烂”属里虚里寒;
水滑舌,脾胃区高突”考虑有里实(病理产物)的成份,不是一个纯虚症,而是一个虚实夹杂证;
复盘后,思量再三,予乌梅丸。
两诊痊愈,至今未见复发。
“医药一途,用药不难,而难在于识证;然识证亦不难,而难在于识阴阳”
案例二:
患儿,男,9岁,2023年11月17日初诊;
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一个月。在湖南老家未治愈而转至广州某医院诊治,检查结果正常,排除儿童阑尾炎,腹痛仍未愈。
刻下:
右下腹疼痛于每日04:00-09:00时段定时发作,不痛时则如常人。
现时无疼痛,无其它不适。挑食,不欲食,大便干硬4-5天/次,面色白。
脉浮缓,舌淡白,水滑。
图片
六经辨证:太阴病夹食积
处方:小建中汤合保和丸
药后腹痛有所缓解,疼痛持续时间,程度,发作次数均见好转。
2023年11月19日,带7付中药返家上学。
2023年12月31日,再次折返,诉腹痛未愈,检查结果如下:
图片
刻下症:
现时段无腹痛,亦未觉其它不适。面色白,脉浮缓,舌淡白,水滑。
经当地医院灌肠后,现烂便,每日1次。
反复右下腹定时疼痛,已三个月,不痛时则如常人。
当日予吴茱萸汤+白术、茯苓,木香、乌药,2付,回访,无效。
2024年1月4日复诊,予乌梅丸方加减。
图片
图片
后回访,腹痛未再发。
图片
按语:
现症“面色白,脉浮缓,舌淡白,水滑”提示里虚寒。再无其它抓手。
寒凝则痛,法当温通,理中或附子类方证。
下半夜病症出现或者加重,这个特点是厥阴病特有的,厥阴欲解时是丑至卯时,此时正值阴气将尽,阳气初生,证属厥阴。
柯韵伯说“两阴交尽,名曰厥阴”,故病至厥阴,两阴交尽,一阳初生。若阴阳两气不相交接,阳气难出,此阴盛阳衰故也。
故以乌梅丸治之。
乌梅丸:
《伤寒论》338条:“伤寒,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人躁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。令病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,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”
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(炮。去皮) 当归四两 蜀椒四两(出汗)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
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(即酸醋)渍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五斗米下,饭熟,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臼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。
先食,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,滑物,臭食等。
“今病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”。复,反复,重复;时,有定时,准时意思。
条文描述的是蛔厥,病因是脏寒的,病程有反复的,也亦可使用。
图片
作者简介:
黎波,主治医师,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,现营中医诊所。
2023年4月,参加李冠杰经方全面辨证病理体系学习。
2023年5月,跟随广西钦州名中医、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林佳明、林利城两位老师学习,幸得名师指点,渐入仲景之门。
图片
图片
撰稿丨黎 波
编辑丨刘德祝
校对丨温睿敏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违反《反垄断法》!联环药业被罚没超6100万元 占去年净利润超七成|速读公告
下一篇:没有了